社會企業給予的不是薪酬價值,而是人的價值
剛與一家公司開會,其中一人問我們「社會企業」是否如庇護工場,給予一些技能培訓? 我們回答「很像庇護工場,但不止於此。他們是我的同事,縱使身體有困難,只能返一小時工作,他們也是我的同事。他們學了不用的資訊科技技能,與我們一起做動畫及App Project。」 跟著他再跟進一問「是否一個項目,只份一小部份給他們?」 我再跟進回答「不是啊,他們可以負責整套動畫製成及可做到簡單的益智遊戲,並且正式上架推出,最高的那個App,已過70萬下載。他們參與的項目,薪酬不是佔小部份,而是佔50%-70%,時薪達至港幣300-400元,因為這是他們創作,創作是有價值。」 朋友再三跟進提問「奇怪,是甚麼原因會有商業機構給予這些Project給您們。又會有大量的App下載,是否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?」 因為實在很少遇到這麼想了解我們運作的朋友,實在太好及很有意思,故我與太太用心回答「若一個社會企業,透過賣弄受助者的可憐,而不是以他們的優勢,商業項目只會做一次App的下載只會下載完支持便算,而不會滾雪球繼續下去。」「天生我才必有用,資訊科技能吸引他們去使用,也可發掘他們的興趣來成為創作,如喜歡攝影,可以將相片成為Wallpaper App 或拼圖遊戲。」 弱勢社群常會被人覺得質素會低一點,能力會差一點,機會會少一點。但正正就是這「少一點的機會」,他們才會努力把握,專心做好一件微少的事。過去一年,我們做了超過一百段商業動畫短片,400個益智小遊戲或電子書,300萬的App下載。 這些數字,讓這一班弱勢社群的年青人「繼續創作」,因為這是他們知道,這是社會上對他們自己的「能力肯定」。 今天下午,與太太到了一家社企餐廳午飯,午飯時向店家購買兩枝飲品。太太看著飲品背面,看了一段時間,之後跟我說「這些分享,寫得感動,並且有意義」。 我接過來看,確實寫著這飲品製作同事的心聲,文字間表達著喜悅心情。我再看看是甚麼機構負責這社會企業餐廳,原來是一家幫助精神病康復者的協會。
Continue reading
Recent Comments